查看完整版本: 探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頁: [1]

wei333888 發表於 2016-4-5 01:46 PM

探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888.jpg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只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于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于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强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体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于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体,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義上也不一樣,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于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于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個人心得
【個人覺得本文上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這句話有失偏頗吧!
現在很多人都爭辯大乘佛法好還是小乘好?能悟出佛法的真蒂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又如何,爭來爭去又跟世間的凡人有何不同。
這都是佛教的教派之爭。不要在教派之爭中,迷失了自我。】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卡之卓越 發表於 2016-4-6 07:03 PM

以下是我的觀點:
佛出現的目的是什麼?
在法華經壽量品中提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白話文的意思是說:佛每天都在想,要怎麼讓眾生能夠得道成佛,成為和佛一樣的人。
信仰佛法、修行,不只是為了自己好,更是要為了他人的幸福去行動;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好,或是只要自己好,只會變成自私自利的自己。
雖然小乘教會說,只要每個人都專注自己的修行就好,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會有互動,有連結;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優點跟缺點,本來就是要互相鼓勵,互相扶持,若是照小乘教的說法,只不過是把人看作一模一樣的機器罷了。...<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rainbow1028 發表於 2016-4-6 07:25 PM

在於發心...小乘是以為了自己求解脫為主
大乘是以為眾生學習解脫而修持

zxcvbn529 發表於 2016-4-14 07:31 PM

小乘認為眾生難度
所以先求自己的解脫
最終還是要回到大乘的

ives2010 發表於 2016-4-21 12:41 PM

很多事情的解釋在於角度的問題,一旦角度不理想,解出來的答案也就不理想。

大小乘的基本差異,不包含評價是大家都了解的,因為各有喜好的族群所以落在互相排斥的點上面,在印順推行的龍樹中觀思想裡面,就提到「大小共貫」、「真俗無礙」,這在許多人來說都是對立的。

我分享一下個人小小的見解好了,一個佛學者可能遇到的人群還是以自我圓滿居多,因為自私是多數人的本性,所以跟大乘心的人講大乘,跟小乘心的人先講小乘,等他入法以後再跟他講大乘,這樣大小乘是不是都用上了?...<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6932143 發表於 2016-5-5 04:29 PM

簡單說  小乘就是獨善其身 不怎管其他人 顧好自己再說
大乘就是發慈悲心 廣度眾生

wei333888 發表於 2017-1-11 02:30 PM

ives2010 發表於 2016-4-21 12:41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多事情的解釋在於角度的問題,一旦角度不理想,解出來的答案也就不理想。

大小乘的基本差異,不包含評價 ...

我還蠻同意你的觀點。。

黑烏龍 發表於 2017-1-11 04:34 PM

本帖最後由 黑烏龍 於 2017-1-11 04:36 PM 編輯

大乘跟小乘除了修持外 還有一點是小乘所沒有 而只有大乘獨有 那就是大乘除了自力修持外 還有他力(佛力)的救度 小乘的修者只承認釋迦牟尼是唯一的佛 並不承認其他諸佛菩薩 所以不念阿彌陀佛 不念觀世音菩薩 也就是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淨土 也不相信稱念觀世音菩薩可以解厄 僅靠自力解脫 而這一方面 專修阿含解脫道的人非常明顯 極力排斥他力救度的思想...<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bubusz 發表於 2017-1-17 07:44 AM

本帖最後由 bubusz 於 2017-1-17 08:56 AM 編輯

這篇從書上還是百科上來的知識,其實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且根本沒談到”本質”的區別。

這樣的知識只適合跟不想學佛,只想獲取一些佛學知識的人看,比如宗教系的學生,當作基礎分別知識。

我也不談”本質”,我也跟這篇文章一樣從簡單的事相上來分別。。

大乘-成佛之道。。(是給發大心,要成佛的眾生修) (從信位起時間約是三大阿僧祇刧)
小乘-成解脫之道(成阿羅漢)。是為只想要解脫自我生死的眾生而說。 (若證初果能在當生或最遲人天七返證阿羅漢)

你若只想成定性聲聞的阿羅漢,嚴格的說,你不是在修佛道或說不是完整的佛教,只是解脫教,生死解脫之道。

大乘-能斷煩惱障、所知障以及種子與隨眠,而了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成佛之時就能究竟涅槃,才是真的了脫生死。
小乘-只斷煩惱障,而了分段生死,成阿羅漢時,入小乘無餘涅槃,來世不再受生三界。。。因為入無餘所以暫不受生死。

至於修學過程,其實大乘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小乘人要學的,他都要學,所以當你發心成就佛道才沒有什麼小乘大乘要計較,確實大乘過程中要以六度利他來放下自我比小乘來的大心外,大乘人剛開始在學小乘法,與小乘人學法並沒太多差別,不過深入後,比如大乘者明心見性後大乘人學小乘法與小乘人學小乘法境界完全不同。。。但你只想學小乘時,就必需專注於小乘行人所行之事,也才會有大小乘許多要計較之事。。

所以大乘所證的境界,確實高於小乘,但那是以聖者的分別來說,因為當你還沒證任何聖果,就仍以證大小乘聖果者為尊,對於道法也不應分別高下興鬥爭。。但不是不去分別,若你不去分別,不小心以偏差的小乘之心去謗大乘,或以偏差的大乘之心去謗小乘聖者,是自造惡業苦因。。。(老實說你上面貼的文章有很多角度就是如此,會害人不小心謗大小乘法而造惡業,所以必需小心慬慎)

無著與世親的故事就是如此,世親當初學小乘而常謗大乘,一天無著跟他說法後,才痛加懺悔而弘揚大乘以補前過。。。

請問無著世親在修行事相上,有沒大小乘分別?。。有分別。。也應該去分別。。但這分別不是像,樓主你講的世間那種黨派鬥諍下的分別,你將世俗世間的黑暗面套入佛法,本身就是不當的。。

佛教中分大小乘,就是方便各種發心者在短時間上,找到自己相應的法門而入道,而成就解脫之道或成佛之道,否則變成心思混雜,而不知方向的雜修的不精進,只能跟佛教結緣,若不作任何分別。對想要實修精進者沒有益處。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勤灭贪欲 發表於 2017-3-12 01:56 PM

請看三乘菩提的不同之處: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
云何為異? 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
<br><br><br><br><br><div></div>

wei333888 發表於 2017-3-20 11:26 AM

bubusz 發表於 2017-1-17 07:44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這篇從書上還是百科上來的知識,其實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且根本沒談到”本質”的區別。

這樣的知識只適合跟 ...

看完你的解說,突然覺得自己所學的佛門知識原來不值一提.....

勤灭贪欲 發表於 2017-3-22 06:04 AM

成就有大小, 智慧有高低, 度眾有多寡, 故有大小乘。

不敗之身 發表於 2017-3-22 06:54 PM

基本上小乘是先顧自己度脫生死...永久存在...等因緣成熟..再發大願..進入大乘

大乘是內外均要修..以度內外眾生....成就佛位{:31:}
頁: [1]